上海宋庆龄故居位于上海市淮海中路1843号,西近余庆路、东临宛平路,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原是来华经营内河航运的希腊籍船主鲍尔为自己设计的私人别墅,历经多任房主。上海宋庆龄故居是宋庆龄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她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1949年宋庆龄迁居至此,这里不仅是宋庆龄的长居之所,也成为她处理政务、从事国务活动的重要场所,承载了丰富的史料信息。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上海宋庆龄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1981年,宋庆龄在北京去世后,这里作为她在上海的故居供人瞻仰,1988年5月起,故居向社会公众开放。
在该项目中,上海亚盈集团下属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数字孪生技术为载体,建立了一个文物建筑综合运维管理系统,集成BIM技术、物联网健康监测技术、人脸识别技术、GIS技术等,实现对上海宋庆龄故居的三维可视化管理,使故居的真实性、完整性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和延续传承,协助文保单位共同提高运维管理的效率和技术水平。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
自1988年5月上海宋庆龄故居向社会全面开放以来,每天有大量的参观者涌入。作为一个开放型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管理部门承担了大量的建筑保护管理工作,这不仅仅是对文物建筑的使用安全管理,还包括对宋庆龄留下的大量可移动文物、园区古树名木、景观的保护与管理,日常巡检、安保、消防疏散等管理压力逐年增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通过运用数字化手段,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完成文物数字化管理。让故居的管理工作效率及质量得到有效地提升。
建立综合运维管理系统,实现文物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建立综合运维管理系统,将数字化技术与文物建筑病害评估、日常巡查、维护保养等相结合,可以将病害分布点、病害特征展示在数字化模型中,方便文物建筑修缮、日常保养信息的保存、读取和利用,直观了解文物建筑当前状况,有利于对文物建筑的病害进行统计分析,判断文物建筑的关键点、薄弱部位和潜在风险因素,达到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性保护的目的。
融合文物建筑使用环境,实现对文物建筑全方位的预防性保护
融合故居本体与周边环境,对故居周边古树名木采取白蚁监测等预防性保护措施;对故居内可移动文物也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建档;针对故居为公众开放单位的特点,监测系统集成安防管理、消防预演功能,结合数字化模型展示视频监控点位,通过人脸抓拍、实时比对、自动预警,保障故居运维安全。
集成多类型数字模型,实现文物建筑的云游览和虚拟展示
坚持数字技术和预防性保护并重,用数字化技术保存文物本体信息,为文物建筑的信息化管控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亚盈院项目团队建立了上海宋庆龄故居的总体BIM模型、VR全景模型、倾斜摄影测量模型,多模型展示故居真实现状,拥有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通过电子地图管理,直观展示园区建筑、道路、水体、绿化等主体构成的空间分布情况。
建立多参数的健康监测系统,为文物建筑的安全运维保驾护航
在坚持“干预最小”、“监测最有效”的原则下,根据故居现状建立多种参数的健康监测系统,对上海宋庆龄故居整体进行在线、连续、实时监控,保证使用安全;将健康监测系统与BIM平台相结合,通过倾斜、不均匀沉降、温湿度、白蚁、振动等对故居整体进行在线、连续、实时监控。对故居现有结构损伤和腐蚀情况进行定期人工巡检,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保障文物建筑的使用安全。
在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庆祝建党100周年的当下,如何用技术服务擦亮红色遗址,用技术能力守护红色资源,用技术创新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亚盈人一直以来的思考与行动。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红色建筑不仅是城市的有形记忆,传承着城市的红色文脉和底蕴,更沿承着红色基因与红色传统。科学保护文物建筑,让红色文化“热”起来、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让红色基因“潮”起来,面向未来,焕发新生。